找到相关内容487篇,用时7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中论》之缘起论

    法所支配,只是众因缘的聚散推移,本无实在体性,故经上以“十不”来描绘之。  (二)缘起与涅槃  上述定义缘起的四句中,除了流转的缘生外,尚有还灭的涅槃。流转的缘生与还灭的涅槃同是依“此故彼”的法则而...

    释如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5950558.html
  • 佛教中关于心法的论述

    人生的所有痛苦,都是由于有心念意识的存在。因为,只有心念意识才知苦乐等种种感受,只有心念意识才能体味病痛和不适,才知道失落和伤感等种种情绪。   是心如炎聚散一切诸善根故   人的心念意识就像火能够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4150658.html
  • 临济宗禅髓诗研究

    却丝毫不加关注,才是真正了悟的境涯。虽然物质现象迁谢不停,有成有坏,真性却“廓然无障碍,清虚独湛然”,(《古尊宿》卷23《广教省》)不会随缘聚散。浮山九带有“事贯带”,谓山河国土大地无非佛法,“随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3650803.html
  • 佛教因果论的中国化

    三、早期佛教的因果论  早期佛教认为「一切有法生,皆从因缘起.。生灭法悉灭,说道为方便。」[8] 佛教辞典里对因缘的解释,有所谓「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,称为因缘生、缘生、缘成、缘起。」[9]...较为清楚,他说「或说人死神灭,更无来生,或云聚散莫穷,心神无间,或言吉凶苦乐皆天所为,或计诸法自然,不由因得果。以福祸之数,交谢於六府;苦乐之报,迭代而两行。遂使遇之者非其所对,乃谓名教之书,无宗於上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1951030.html
  •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(1)

    权威。他说的“道”不具有超越的神性,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物,“道法自然”,“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”。庄子以“气”释“道”,“通天下一气耳”(《知北游》)。气之聚散,构成万物的生灭,人亦如是:“人之生,气之聚也...

    牟钟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2951696.html
  •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

    淡化了、熔化了。佛家的“业报”观念,在理学中是被张载的“气”的观点彻底否定的。据此观点,只有作为构成全体的“气”的聚散,并无独立的、个体生命的前世后世间的轮转。通过对佛学的“无常”、“轮回”等基本观点...

    崔大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4451841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教的真理》(3)

    带给人生无限的光明,无限的生机。如果世间一切永恒常住,则世界必然一片死寂,惟其一切法是由因缘和合而起,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,所以才有春夏秋冬的四时运转,才有花开花落、月圆月缺的物换星移,才有聚散穷通、悲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351965.html
  • 《圆觉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何故复有一切无明?十方异生,本成佛道,后起无明。一切如来,何时复生一切烦恼?”对这一疑问,佛的回答是,人生的迷惑在于取舍,即相对意识的生起:“一切世界,始终生灭,前后有无,聚散起止,念念相续,循环往复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752211.html
  •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:以圣严法师《寰游自传系列》为探讨

    山光水色之美,不过是因缘聚散现象。……世人只知以景观怡心,佛法示人用观照明心”。因此圣严法师更进一步的体悟到“云不留定处,水不住定相”,所以出家人亦应当来则来,当去则去,来去自如,了无牵挂。  又例如在九...

    丁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3552292.html
  • 汤用彤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脉络的疏寻

    出“蝉蜕渡世”,谓形体虽聚散代兴,而精神则入玄 牝而不死。面对此类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流行观念,佛教不得不改变其本来面貌,变无我 轮回为神灵不灭、轮转报应。《理惑论》中牟子答问时均持此论,甚且牵合老子五千...

    孙尚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352405.html